中文版導讀撰寫人:李尚霖 

 
一、戰爭、現代日本、以及鶴見俊輔

 ()鶴見俊輔出生於1922年東京,曾就讀於美國哈佛大學哲學系,留學期間,美日開戰,他因無政府主義的傾向被美國政府逮捕,並於拘留所內完成畢業論文。父親鶴祐輔、外祖父後藤新平均是日本政界一時的人物。一九四二年珍珠港事變後回到日本,一九四六年主導創刊《思想之科學》,爾後不侷限學院的範疇,對大眾文化具有獨特視野,並持續批判日本人非理性的思維方式,是戰後日本重要的文化評論家及學者,曾參與六○年代反越戰運動、九○年代慰安婦求償運動,是個身體力行的社會運動家,也是戰後第一代的思想學者。主要著作有:《美國哲學》、《柳宗悅》、《邊際藝術論》、《戰後日本的大眾文化史》、《鶴見俊輔集》(正.續十七卷、筑摩書房)。

()問題意識:如何回顧1945年以前的歷史,並延伸到東亞的地緣政治上討論。

 

 二、「轉向」與「非轉向」

()本書討論背景:1931年至1945年的十五年戰爭。
()研究方法:分析所謂的「轉向」現象。鶴見俊輔定義為:「由於國家強制力行使的結果,造成個人或個人所屬集團發生思想上的變化。」

1、轉向現象的產生:日本文化性格以及天皇制國民國家的設計上。文化上的鎖國,造成內部具「自我完結性」的感情;外部思 考則深受外來文化、語言之影響。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政體,則以「國體」概念發揮作用,讓日本民眾仍以為天皇作為明治以後的國家象徵錯覺,而實際上是取經西方文明,以近代國民國家體制為宗。當中則因為戰爭時期日本體制中西方理性的部份逐漸被天皇至上的主張所吞沒,因此使得日本知識分子在國家壓迫下轉向。

 
三、國家權力、知識分子、民眾
(一)鶴見俊輔一方面以「轉向」的知識分子精神、行動上的掙扎、變化為中心,來描繪戰爭時期日本的精神史;另一方面,視日本下層民眾為「非轉向」的典範,對照出其為真正抗拒集權壓迫的一群。
(二)日本知識分子的質性:明治維新所造就的知識分子是學歷社會下的新「身份制度」,使得日本近代知識分子在權力結構上與國家權力極為接近。而戰後日本各地出現的自發性反政府運動,多由非知識分子所主導,這是自鎖國性內部而來的與政府戰鬥的力量。

 
四、小結:《日本精神史》之特色
(一)研究對象:除文化上佔有發言權的知識分子之外,亦觀照一般民眾的精神史。
(二)「精神史」命名意義:受到色川大吉1964年《明治精神史》的啟發,指潛藏在社會底層,未經分化的意識,也就是民眾未經組織化、規範化的生活意識,可與狹義的「思想」做區別。
(三)研究內容:以戰前知識分子的「轉向」為主軸,透過拋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等西方理論的日本知識分子,藉由他們的行動、思想,來思考戰爭時期的日本精神史。()「轉向」的重新定義:於此之前,日本對戰前左派知識分子「轉向」的理解方式有二:一是政治立場上認為這些知識分子背離自己的政治主張,是日本共產黨的叛徒;二是倫理道德立場,認為這些屈服於戰前法西斯政權的左派知識分子,必須負擔起部份戰爭責任。鶴見俊輔的主張則使「轉向」擺脫政治、道德束縛,讓「轉向」現象回歸歷史本身。

 

鶴見俊輔提出了日本近代史上「十五年戰爭」這一整體的時間概念,從日本深層文化癥結角度切入,闡釋其背後所存在的某種結構性架構。因此順帶提出日本戰爭時期「知識分子」作為日帝共謀者之詭譎處,與戰時「轉向」的歷史成因、戰後「轉向」對日本社會動向的潛在意義。《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意義在於再次探討日本內部的文化精神特徵與一個新的研究途徑。

 

日文原版:鶴見俊輔,《戦時期日本の精神史 19311945年》,岩波書店,1982のち現代文庫。 
中譯本:《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邱振瑞/譯,出版:行人(遠流),2007/12/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r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