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日本的文化生活〉
19368月福州《宇宙風》第二十五期,1936.09.16出版

無論哪一個中國人,初到日本的幾個月中間,最感覺到苦痛的,當是飲食起居的不便。

房子是那麼矮小的,睡覺是在鋪地的席子上睡的,擺在四腳高盤裡的菜蔬,不是一塊燒魚,就是幾塊同木片似的牛蒡。這是二三十年前,我們初去日本唸書時的大概情形;大地震以後,都市西洋化了,建築物當然改了舊觀,飲食起居,和從前自然也是兩樣,可是在飲食浪費過度的中國人的眼裡,總覺得日本的一般國民生活,遠沒有中國那麼的舒適。

但是住得再久長一點,把初步的那些困難克服了以後,感覺就馬上會大變起來;在中國社會裡無論到什麼地方去也得不到的那一種安穩之感,會使你把現實的物質上的痛苦忘掉,精神抖擻,心氣和平,拼命的只想去搜求些足使知識開展的食糧。

若再在日本久住下去,滯留年限,到了三五年以上,則這島國的粗茶淡飯,變得件件都足懷戀;生活的刻苦,山水的秀麗,精神的飽滿,秩序的整然,回想起來,真覺得在那兒過的,是一段蓬萊島上的仙境裡的生涯,中國的社會,簡直是一種亂雜無章,盲目的土撥鼠式的社會。

……

而且正因為日本一般的國民生活是這麼刻苦的結果,所以上下民眾,都只向振作的一方面去精進。明治維新,到現在不過七八十年,而整個國家的進步,卻盡可以和有千餘年文化在後的英法德義比比;生於憂患,死於逸樂,這活確是中日兩國一盛一衰的病源脈案。

……

先以他們的文學來說罷,最精粹最特殊的古代文學,當然是三十一字母的和歌。寫男女的戀情,寫思婦怨男的哀慕,或寫家國的興亡,人生的流轉,以及世事的無常,風花雪月的迷人等等,只有清清淡淡,疏疏落落的幾句,就把乾坤今古的一切情感都包括得纖屑不遺了。至於後來興起的俳句哩,又專以情韻取長,字句更少只十七字母而餘韻餘情,卻似空中的柳浪,池上的微波,不知所自始,也不知其所終,飄飄忽忽,裊裊婷婷;短短的一句,你若細嚼反芻起來,會經年累月的使你如吃橄欖,越吃越有回味。最近有一位俳諧師高濱虛子,曾去歐洲試了一次俳句的行腳,從他的記行文字看來,到處只以和服草履作橫行的這一位俳人,在異國的大都會,如倫敦,柏林等處,卻也遇見了不少得的熱心作俳句的歐洲男女。他回國之後,且更聞有西歐數處在計畫著出俳句的雜誌。

……

          凡上面所說的各點,都是日本固有的文化生活的一小部份。自從歐洲文化輸入以後,各都會都摩登化了,跳舞場,酒吧間,西樂會,電影院等等文化設備,幾乎歐化到不能再歐,現在連男女的服裝,舊劇的布景說白,都帶上了牛酪奶油的氣味;銀座大街的商店,門面改換了洋樓,名稱也喚作了歐語,譬如水果飲食店的叫作Fruits Parlour,旗亭的叫作Café ViennaBarcelona之類,到處都是;這一種摩登文化生活,我想叫上海人說來,也約略可以說得,並不是日本獨有的東西,所以此地從略。 
……



from:魯迅 等著,《我的日本印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頁131~135。
http://images.dangdang.com/images/8997576_b.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r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