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至七○年代特殊文學現象:文學文化專制主義。

二、「潛在寫作」:八○年代才發表五○年代的寫作作品,作品與當代社會已有距離,可視為一種「抽屜文學」,不光是中國,這是文學的共同問題。作品表達多以委婉、隱晦手法呈現。

三、中國大陸潛在寫作發展歷程
        五○初:無名氏、沈從文雜記
        五○中:胡風、曾卓、綠原,遭受政治迫害,  矛盾且複雜之感。
        文革前後1960-1970:豐子愷、北島、黃翔,知青作家的團體成長背景,沒有寫作空間。

四、歷史性文本應還原至原有的時代、人文生活。

五、人的精神活動、審美意識產生了文學。

六、問題討論
(一)「潛在寫作」的考察角度:A.美學B.現實,關係著”政治”的因應。
(二)潛在文本的類型:知青歌曲、學術著作、日記、古體詩、通俗…….。
(三)潛在文本之寫作與權力更替問題。

聽了陳老師演講之後,我覺得其實潛在寫作這個概念,可同樣思考至台灣的文學發展上,從日治至戰後同樣地充滿了許多潛在文本。不論是葉石濤、吳濁流等大家作品,或是報刊雜誌上的專欄小作。如果能進一步將時空同樣鎖定在大陸十年文革與臺灣六、七十年代戒嚴的文本,作一比較,我認為是相當有趣的研究。


PIC FROM: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t/whzt/bjin001/200312160141_4426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r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