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海上通信〉是一九二三年十月二十日郁達夫發表在《創造》週報二十四號上的散文作品。這年五月《創造》創刊,而郁達夫擔任編輯。八月,郁達夫赴北京任北京大學統計學的講學職位,早先郭沫若以北京文壇門戶之見深重,而郁達夫又是創造社的支柱,反對其北上,但最後成仿吾支持其北上,郁達夫十月五日才搭船赴京,北上海行途中寫成〈海上通信〉。

郁達夫雖以〈沉淪〉一作成名,但他對於散文也有不少的評論以及創作質量。 郁達夫對於散文的觀念所重便是個性的表現

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徵,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裡所表現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現代的散文,卻更是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了,我們只消把現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則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習慣等等,無不活潑地顯現在我們的眼前,這一種自敘傳的色彩是什麼呢,就是文學裡所最可寶貴的個性的表現。(見《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粗體字為筆者所加)

五四散文的觀念核心正是「自我」觀念的提倡。作為文學革命一部分的散文觀念革命,產生於以個人本位主義的五四歷史語境,這給予五四散文作家的是空前自由。作家們在反抗者的立場上掙脫了傳統觀念模式的束縛,進而表現人性意識的覺醒。因此,縱使五四時期散文的發展比小說、新詩遲了些,其成就卻不遜於其兩者,而更是因為前行的文藝奠基,讓五四散文發了光:「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魯迅《小品文的危機》) 在藝術上做出更為新穎和獨創性的開拓。緣於五四一代散文重視個人的抒情路線,郁達夫也會特別強調散文的自敘傳色彩。而此篇〈海上通信〉屬於郁達夫早期的散文作品,是篇與文友閒話的書信,文中道出了對友人、家庭的思念,以及前途的徬徨、自然景物的描寫,與對社會現實的控訴,更重要的是郁達夫慣有傷感背後所流露出來的時代訊息。


文首,郁達夫以「晚秋的太陽,只留下一道金光,浮映在煙霧空濛的西方海角。(3)隱喻著自身對於赴京任教的茫然情緒,從船尾望去的一景一物都似有著惜別的餘情,之後更陸續用了涼意逼人、離人淚眼、薄寒淺冷、泣別傷離等傷感詞語形容內心的飄盪,處處瀰漫郁達夫在輪船上的離滬悲哀。然後〈海上通信〉並不止於一種抒情作品,當中可清楚地探知作者對於散文書寫的自敘傳色彩,郁達夫剖析自身在離別中的性情應有三:其一,陶醉在惜別的悲哀裡,享受感傷的甜味;其二,製造可憐的情調,讓自己感受一事無成;其三,若上舉兩事都辦不到,便該享受自然之景。但須注意的是郁達夫〈海上通信〉提及的情緒並非上述三者,他說:「我的心裡,只充滿了一種憤恨(4)令其憤恨之因是在他上船時,一個外籍海關人員把他的書恣意拿去。二是河口的賣票房,竟給他二等的艙位卻收頭等艙的錢。這兩件事情讓郁達夫深刻感受到人掠奪欺騙的本性,不論是外籍海關對中國人的欺侮,或是內部中國人對中國人的欺騙誘拐,都讓他對於自己受著不平總不忍氣吞聲的個性,歎道是他的一種惡習慣。然而,這豈是表面所說作家個人的惡習慣,實直指出當時中國人那種腹背受敵的景況。〈海上通信〉字句間,雖先以旅途傷感起筆,卻穿插了作家生活中坐立不安的生活體驗,這裡更顯得郁達夫文字運用以及情緒轉折的流暢,絕不拖棚。十月五日首篇書信末尾,更諷刺於資本家跟前俯伏的文人,郁達夫深怕自己這篇文字成為他們淫樂的金樽,而疾書「我不說了,我不再寫了且上艙裡去喝一杯白蘭地吧。」(頁5)之於外籍海關人員、賣票房的中國人、資本家、資本家跟前的文人、兇猛搭客、售物強人等等,這反逆時代而生者的三種情緒之外,是種深感時代殘破腐敗的憤恨、無力。


隔日,十月六日書信提到目下的中國,對於欲以作家立身的自己(郁達夫)是無法成立的,於陶醉悲哀、製造可憐、享受景色情緒之外的,是郁氏自家尋得的苦惱憤恨,這苦惱的來源則是中國,作者深為此煩悶、不安,但這是誰也不能表同情的。〈海上通信〉裡十月八日書信末尾,郁達夫對於自身定位多所疑惑:「究竟還是上北京去作流氓去呢,還是到故鄉家裡去作隱士?」(頁11)一方面是作者對於中國當時的社會氛圍實在不敢恭維,另一方面是身為文人的社會之責無法推卻,因此就上京(應指上北京任教一事)、隱士(留在上海)的抉擇也深感兩難困惑,而郁達夫輕輕一句「等我來問一個諸葛神卦,再決定此後的行止吧!」(頁11)這當中隱含船行到天津的郁達夫心理雖依然猶豫不定,但寄託神祇卜卦的輕浮舉止,點出實際上之於他終究還是漂流有趣,上京、隱士只是名義上好聽。在此趟航海行旅中,郁達夫亦嘆所寫只是「落日的重複」,沒有其他可以慰遣寂寥的事情:「我在這一個大吐場裡,心裡雖則難受,但卻沒有效他們的顰,大約是曾經滄海的結果,也許是我已經把心肝嘔盡,沒有吐的材料了。」(頁10)透過「落日的重複」我們感受到郁達夫寓景於情那種心肝嘔盡的無奈。書寫重複之間因細微的差異和類似,形塑出經驗是直到自我重複時變得更具意義,加強了整體情緒的感染力。


〈海上通信〉雖僅是十月五日至八日的書信短篇,卻能與郁達夫對於散文書寫個性的文質觀念互為呼應、實踐。這四日的書信文字徹底顯現剛結束十年留學生活,主持創造社工作的郁達夫,他的性格、思想、信仰,以及生活習慣等等,雖然甫從學校畢業,卻已深深感受生活。這也讓後人關照郁達夫並非只會用文字進行官能刺激,其散文研究不應止於抒情,作家是以嚴肅的態度深沈地刻劃生活郁達夫的散文毫無掩飾地表現了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中的苦悶心情,除了那份個人情緒的抒懷,更有為國家社會全體的深切思考。藉由敘述自己生活遭遇的真實,抒發那種不甘沉淪卻又無力掙扎的呼喊,於此才更打動人心。 


參考書目:蔡振念:《郁達夫》,臺北市:三民,2006
圖片來源:
http://japanese.cri.cn/mmsource/images/2006/08/30/yudafu-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r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