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   

雙陳論戰可說是戰後文學史觀的再次論辯,
牽涉到台灣文學史系譜學與美學評價的問題。
所爭論的不外乎三點,
其一為台灣社會性質;也就是殖民不殖民的辨證。
其二為文學語言使用;兩人針對臺灣新文學所使用的語言下了很大的力氣解釋,
但是整體看來,這是第一個問題的延伸思考。
其三為戰後台灣獨立與否的問題;這是一個大論述的思考,
針對台灣文學是否是中國文學分流之歧枝爭辯。
檢視以上三點,這是一場以文學為名的意識型態前哨戰。

其實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對不對,
毎個人都有自己所信奉的中心,
如果光看現今局勢評價而判定孰是孰非,
那麼眼光是狹隘了點。

就個人立場看待,
陳映真所質疑的"台灣社會性質",
其動機立場的確是站得住腳,
只不過後人看待兩人共六篇的言論,
多半僅以結果定論,
這樣卻是忽略陳映真一開始的出發點,
雖然背景上陳映真一直被視為"統派"立場,
不過我覺得這並沒有什麼,
回到前文所說的,
這只是每個人所信仰的中心,
而我尊重之。

相反地,我試圖去質疑陳芳明的後殖民定義,
而呼應陳映真的說法,
對於"殖民地社會"陳芳明ㄧ直沒有明確的定義,
感覺所回應的前兩文皆是打模糊仗,
回應的兩文中反而回頭咬了陳映真一大口。
但第三文僅是對陳映真所質疑的提出皮毛般
、搔不到癢處的隱晦回答。
讀來不免令人失望。

現今「再殖民」與「後殖民」的說法,
仍受到許多學界的質疑與詰難,
但自八十年代以來傾向挑戰文化宰制與威權的理論中,
後殖民深為主流學術界重視。

"殖不殖民"這個問題,實存在著很大的詮釋空間,
雙陳論戰這一現實性與可能性的交鋒對話,
带予了一個很大的思考點,
在一切看似定論的世界,
其實仍有許多顛覆的縫隙。

 pics source:www.asianbookone.com cgi.tw.ebay.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r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