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依德《東方主義》

 

            ─東方的模仿者?征服者?

 

    《東方主義》中主要是以葛蘭西的文化霸權論和傅柯的知識與權力論述為其研究方法,談述西方對伊斯蘭與近東的思想研究,並將在此領域所產生的代表性的東方學文本及其作者再次詮釋剖析。誠如薩依德於緒論所強調的:「東方主義就是源自於英、法與東方之間的特定親近經驗。(緒論p5)東方主義是由歐洲人的西方經驗中而來的,因此東方被置於西方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權力網絡中來詮釋。這裡的「東方」根本就是歐洲物質文明和文化整合體中的一部分,甚至是西方殖民風格的內在支持論述,所呈現的絕非是真實的東方意義,反而是遠離了東方,為西方以一種二元對立分割的形態從中掠奪、獲取上位詮釋權。欲更進一步來理解這操作模式,那麼觀念、文化、歷史就必須與背後的現實權力關係-政治相連繫,點出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話語的支配權力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權力處於千絲萬縷的聯繫,透過政治權力、文化權力、道德權力、知識權力等的複雜霸權交換而形成。這數百年來的霸權知識體系,不但剝奪一個研究者自由看待事物的發展,也影響任何書寫東方的人,必須接受這建構的東方主義,所書寫的結果才能在世上作用。

 

在薩依德看來,東方主義的論述是一西方加諸於東方的權力運作,當十七、十八世紀英、法殖民版圖擴張之際,英、法兩國發展出一套對殖民地的統治模式,知識帶來權力,更多的權力就需要更多的知識,其中便包括對殖民地一切事物的再詮釋,由代表統治者的西方對殖民地東方形成資訊和控制關係,而孰上孰下的階層問題,便以東西方兩者間的差異做一結構上的安排,於是乎西方的「東方知識」形塑近代東方,掌握了詮釋權,同時也消除了東方對於西方的威脅。但這一連串的權力論述是由什麼因素所引起的,這便是在此討論的重點,東、西之間究竟是怎樣的彼此作用呢?《東方主義》中談論到西方對於以往東方的影響力,與對歐洲人的威脅,是援引穆罕默德是騙子的定義,認為這是道德腐敗的象徵,神秘遙遠的東方被西方視為未知、富異國情調的,因此西方感知到光是「統治權」是不能治理異國的,還要搭配價值判斷系統的建立,才能完全除魅東方,使之成為殖民帝國的資源。東方主義裡相對於落後的東方,西方一向自視是進步的、現代的一方,然而在殖民統治的權力確立過程中,我們卻看到了西方對東方的畏懼感,透過東方經驗的挪用,西方轉移了畏懼情緒為成功的殖民經驗,這難道就是我們所謂的征服者形象嗎?抑或是藉由將畏懼對象的定制化,想像出一個弱勢的東方實體,進而加以統治征服,襯托自我的優勢地位。

薩依德在《東方主義》的表現,是從各個角度再闡述東方主義形成的過程,拆穿東方主義的弔詭處,呈現殖民話語與文本生產的矛盾,致力揭示近東以及「東方」與歐美帝國主義世界之間的不平等關係。《東方主義》其中的價值是增加了我們思考的方向,或許現階段我們仍無法拒絕東方主義的概念,但我們卻可以藉此提高自我的省思能力,對未來任何一步都能有所警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r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