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田愛,《近代讀者の成立》,東京:岩波書店,
2001

活字文化は近代読者を大量に生みだした。天保改革期から戦後大衆社会に至る読者の実態を,出版機構の構造,作者の意識なども含めて歴史的に考察した。


*心得:這一章節,除了與田中老師日本文學特講(泉鏡花與明治期出版物)的授課內容相呼應外,也讓我對明治維新後的青年世代(書中指1890年後)其讀書體驗更深切了解。知識份子的讀書經驗,不光是受日本政治體制變革的影響,還受到世界性民權、民族自決思潮,以及學校教育、印刷技術、家庭教育模式等因素的連帶作用。尤其提到漢籍素讀與草雙紙繪解的二元共存型態,對於我有一定程度的啟發。 


˙目次

近代読者の成立(天保改革における作者と書肆)

明治初期戯作出版の動向近世出版機構の解体

鴎外の中国小説趣味

明治立身出世主義の系譜『西国立志編』から『帰省』まで

明治初年の読者像

音読から黙読へ近代読者の成立

˙明治一○年代自由民權時代的讀書風景。

p.114文明開化時代以及新聞讀的自主性團體相繼於日本生,關心民權運動的青年學習團體也大量出現。

p.115 以士族青年為中心興起的的自由民權思潮,不久了也讓平民階層青年的政治意識覺醒。P.116 青年學習運動的發達從明治十五年後逐漸降低。此後,再次掀起青年們的政治熱情的是《經國美談》與《佳人之奇遇》等政治小

p.117 明治維新後二十五年,日本人的讀書生活也生極大的變革。以這個變革為契機,約略有三個方向:

一、均一性讀書到多元性讀書。(從非個性的讀書到個性的讀書)

二、共同體的讀書到個人性的讀書。

三、以音讀的讀到默讀的讀。

與上述三個契機相應的是飛躍式的情報量(從木版印刷到活版印刷)、個人從共同體尋求解放自我的相互作用。

p.118從幕末到明治初年的此一世代回憶錄,可見初始與書物世界接觸的印象往往是和祖父母、父母、兄姐的記憶相扣合。……勇往直前欲克服傳統世界觀的此一世代當中,可見上一輩的殘留的洗練秩序教養圈的體驗,此為世代特有的事物。

    讀書的記憶與血親聲音的記憶相連結。這是漢籍素讀,以及草雙紙繪解才能築成的。素讀的口述是祖父、夫親、兄長的任務。

p.119 父親=素讀型 母親=繪解型 的共存二型態。一邊在傳統社會孕育下受教育,一邊反覆接受漢語聲響的規範馴化,此共存型態開示了從規範逸的世界所在。是近世社會中家庭教育所特有的壓抑與解放機制。小孩於漢籍素讀下的學習苦痛,得以在草雙紙放恣性的夢想當中獲得補償。也能在過早進行漢籍速讀系統的社會化過程裡,於提供豐富幻想材料的草雙紙繪解當中得到適度舒緩。

à明治一○年代後半少年期的人們,可是屬於接受正規小學教育的第一世代,同時期讀書體驗也能見到多元化的徵兆。(學校教育、活字印刷)

p.121 從共同的讀書環境拘束中解放,一人獨自進入到廣大的活字世界中。這是夢想著立身出世的明治青年共同的命運。與面對維新變革後失去自信的親人相異,他們都必須自己摸索新的生活方式及價觀。決定他們人生方向的事物,並不是自兩親得來的訓誨,而是一冊書本。這是明治青年與書籍相遇的意義。

à p.150孤獨的讀者 姿態。與作者的詩想和緜密的在韻律相通,與作者乃至作品中人物同化。

大正後期通俗小説の展開―婦人雑誌の読者層

˙這一節可視為藝術大眾化論爭的背景鋪陳。

 

p.151 1926年圓本時代的開幕,此際普羅文學的抬頭與文學大眾化現象。中階級崛起、歐戰景氣復甦,連帶帶動日本國新聞媒體的龐大市場,最明顯的是婦人讀書慾的擴大。(女性讀者層的擴大)

p.152 大正後期文學大眾化現象應從婦人雜誌發展的側面來把握。大正十五年是大眾文學史的重要時間點。同年一月《大眾文藝》創刊,七月《中央公論》企劃大眾文藝研究特輯。大眾文學名作陸續出。

p.155 世界大戰後六、七年間促成約25萬的中間階層,大正十四年「中等階級」比率來到11.5%;大正後期女子教育發達。「新女性」的出現。職業女性的出現。

 

昭和初期の読者意識―芸術大衆化論の周辺続きを見る

p.199一、青野季吉的見解

昭和四年《改造》發表〈普羅列塔利亞文學理論的展開〉提出讀者與大眾性的問題。大眾化的作法,排斥機械式寫作方式,採納既成具有樂要素的通俗藝術元素。

p.200 大正後期起,讀者意識的變質、出版機構的商業主義化、大眾文學的發達、既成文壇危機意識的深化等。

p.201二、大眾化論的初始萌芽

前田河廣一郎的普羅通俗文學à向「通俗」小方向轉換。反文壇意識、對既成文壇執拗的閉鎖性之反彈。主張容本位的寫作方式。

p.203 社會相的描寫。

p.204 青野季吉「入り込み論」à 普羅作家並非借用通俗文學的趣味性來迎合大眾口味,而應加入「生與鬥爭的場面」的直接素材,開與既成文壇的寫實主義之間異質的普羅列塔利亞寫實主義的可能性。

p.205 普羅文學的發展以葉山嘉樹《淫賣婦》為契機,跳出震災後的沈滯期。大正後期大眾化論是此際普羅作家在心境小對通俗小的日本文壇文學圖式中,倡導普羅文學寫實主義的表現。

三、圓本的攻勢:

圓本的大量出版與藝術大眾化論爭之間有微妙的呼應關係。展現藝術不是專屬於特定階級,而應於民眾前解放。

p.207 圓本的宣傳手法à 出版資本主義的確定(造成出版、寫作、文化業者之間階級意識的對立) 。青野提出對抗出版業資本主義化的方案,統合「著者、出版使用人、印刷職工、製本職工」的業組合。

p.208出版機構自由化下的大眾就此登場,相應於此,普羅文學思考要如何重新奪回這些大眾,政治性蒙成為普羅文學的直接課題。

p.209圓本的出現也刺激普羅文學宣傳組織的發想:1、小劇團的單純組織2、傳單海報的散布3、合唱團及朗讀隊的活動4、讀書會的發想。

à大正期大眾化論所欠缺的「持ち込み論」,於此倍加討論。這是普羅藝術運動對圓本及講談社系列樂讀物之攻勢的防守姿態。

p.211 「大眾」二重性質討論:中野重治與藏原惟人的論爭點,是政治構圖或藝術構圖下的「大眾」。換言之,大眾傳媒操作下的大眾,還是作為階級鬥爭舵手的大眾。

四、「大眾」的印象:

p.212 藏原惟人:指導者(前衛)vs大眾的對立(政治蒙);林房雄:文化程度高、低的大眾(藝術層次的提昇)。兩人對於普羅文學應該爭取的大眾,其基本設定的出發點不同。

p.215 作家同盟〈關於藝術大眾化的決議〉針對林房雄的主張提出批判,普羅藝術的「對象」必須是經過普羅革命性組織下廣泛的勞動者農民。à比起普羅文學的讀者問題和大眾印象的把握,如何組織大眾才是優先的觀點。

 

読者論小史國民文學論

p.217 大正末年讀者論由青野季吉(外在批判提倡)、片上伸兩人作為開端。

片上伸:把文學作為社會現象的一環來考察。強調文學社會性的唯物史觀文學理論。

p.222 作者與讀者的關係,被置換為文壇對媒體的關係。圓本時代的揭幕也是象徵昭和文壇與媒體相互侵蝕的過程。

藝術大眾化論爭是作為普羅藝術運動的戰術論而討論的。如何吸引那些喜歡通俗藝術的大眾至普羅藝術的這一側。分就創作藝術、作品形式、配給回路等論點進行討論。

Q:作品讀者層的比較、分化à怎麼找出讀者屬性?

一、近世出版機構の解体:

「活版印刷術の普及」と「新聞雑誌ジャーナリズムの登場」に影響を負うところが多かった。

二、本の共同的享受から、個人的享受へ

「内的指向型の人間」こそが、黙読形式をなす近代読者像といえる。近代的な読者とは、伝統的な価値観によって生活の指針を与えられるのではなく、印刷されたメディアによって、自己激励の資料や、成功につうずる途のガイダンスを各々与えられるのである。

三、散文の文体改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r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