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毓苓、鄧惠文,〈氣候、體質與鄉愁──殖民晚期在台日人的熱帶神經衰弱〉,55-100

(改寫自〈熱、神經衰弱與在台日人──殖民晚期台灣的精神醫學論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4(2004)

一、熱帶神經衰弱

p.56

1860年代,美國神經科醫師George M. Beard首先使用「神經衰弱」這個概念,描述一個他認為只發生在美國人或美國文明的症候群。這個症候群包含許多身體與精神的非特定症狀,從疲勞、緊張、到慢性消化不良等。Beard認為這些症狀起因於神經力的耗竭,而美國獨有的高度文明與現代化(以蒸氣機、電報、期刊報紙、科學與女性的精神活動為代表性象徵),則是造成神經力耗竭的主因。在這樣的解釋模式中,神經衰弱成為個人或是國家文明進步程度的象徵,一種專屬上流社會「值得嚮往的」(desirable)疾病。這個概念傳到歐洲後,其器質性(organic)的解釋模式、訴諸文明與社會發展的病因理論、以及連帶的社會階層意涵,也曾在一段時間裡得到廣泛的接受。但是隨著退化病因理論的流行,神經衰弱很快就失去原有的意義。一方面,Beard的病因與解釋模式不再被接受,退化體質取代社會文化成為精神疾病的主要症狀,也沒有可預期的一致病程,並不符合當時精神醫學理論對於疾病診斷的要求。

 

p.57

到了1920年代,精神分析逐漸成為美國精神醫學的主流理論,而殖民地的熱帶神經衰弱醫學理論,也有了相應的變化。在這些強調心理病因與性病因的精神分析理論中,熱帶氣候不再具有決定性,殖民者壓抑的性慾望,則被認為是熱帶神經衰弱的主要病因。

 

p.58

無論是在西方或是在殖民地,神經衰弱的醫學理論與文化意義,都曾經歷相當的變遷。而在Anderson所討論的菲律賓熱帶神經衰弱歷史中,一方面,這個變遷來自母國主流理論的改變,進而影響殖民地的熱帶神經衰弱理論與文化意義;另一方面,這個變遷也有一個在地的脈絡,亦即殖民地醫生在職務、身分與自我認同上的不同,也影響他們對於理論的偏好與選擇。

à熱帶神經衰弱是一個與殖民者自我認同有關的身心經驗。(殖民者心理研究重要主題)

 

p.59

1930年代初期起,陸續出現一些從勞動科學、心理學或精神醫學角度,討論熱帶氣候對於精神效率影響的文章。1930年代中期,在有關南向政策的爭議中,熱帶神經衰弱與其衍生的民族體質退化疑慮,也曾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並激起殖民政府醫學菁英對此問題的回應。……「熱帶神經衰弱」經驗的普遍存在,此時成為「熱帶馴化」最後必須面對的挑戰,也攸關日本帝國在亞洲南方發展的成敗。

 

二、台灣ぼけ

p.60

這是指日本人來到熱帶地域後,原本卓越的腦力會變的愚蠢遲鈍,而且很容易疲倦,無法從事需要高級思維或情感的活動;此時若不能好好休息調養,而硬逼自己工作或思考,往往就會罹患精神病,而陷入心神狂亂的狀態。(中脩三,〈台灣自然精神病〉,《台灣時報》1936.10,頁5

à退化的恐懼

 

三、氣候與退化

p.67

日本內地同時也在生活於不同地域的日本人之間,製造了體質與文化程度的差異,而將南方日人塑造成文化程度較為落後且可能造成民族素質低下的危險「他者」。……類似的看法並不罕見,殖民時期所流行的「灣生」、「灣女」、「灣妻」、「第二世」等說法,就都是為殖民地日人貼上標籤而加以污名化的名稱。

à可與1940年代島田謹二、西川滿認為台灣殖民地文學發展須仰賴「第二世」、「灣生」的說法相對照

   對於在台日人於文化意義上的正面期待,與在台日人醫學的角度相疊合
 

p.68

以精神與身體勞動效率低下為主要症狀的熱帶神經衰弱,原本可以做為日本人在氣候與文化環境惡劣的熱帶殖民地,為國家民族犧牲奉獻的見證,如今卻成為他們受熱帶氣候影響體質逐漸退化的污名。熱帶神經衰弱的身體,被視為日本民族活力衰退的前兆與威脅。對於內地日本人而言,殖民地日人已變成帝國的危險與負擔,而與被殖民者一樣都是有待「治療」、「教育」的對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r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