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兩篇論文(一、二)為出發,討論檢閱之度下的文化問題:
˙帝國體制時期,殖民地文化結構問題。

一、「不穩文書與檢閱制度」

概念創出累積1919年,1936年法制化。

二、「宣傳與市場:文藝大眾化論與殖民地檢閱的僵持」

˙雙重出版市場(朝鮮在地、日本向朝鮮)

 

陳芳明

1928日本金本位制度崩壞

1929世界經濟大恐慌

à臺灣文藝標語多出現「碰壁」一詞,凸顯經濟對文藝的影響。

˙相對於以「傳統小說」表現抵抗檢閱的朝鮮,此傾向在臺灣則不明顯。

 

林果顯

˙「大衆」小說的對象?

朝鮮例子而言,大衆是指接受日本普通教育的人。

此處所指的「閱讀」,並非是近代型態下個人閱讀,而是大衆一起看的方式。所以談論識字率與大衆閱讀無法有直接連結。

1905-1910併合韓國後,總督府便直接打壓朝鮮的近代媒體。

 

˙通俗文學之文體使用上是否有所爭論?

一、金基鎮認為近代媒體潛在的讀者量少(日本與朝鮮近代化程度不同之故),因此主張以通俗小說進行啟蒙。然後此主張却受到隸屬團體卡普的少壯派(留日派,極輕左,受福本主義影響深,親西方)的反對,認為金基鎮的主張缺乏社會主義理念。

二、朝鮮語(訓民正音)是韓國的特殊性之一,朝鮮語讀者在日本統治前早已存在,最初是為了管理女性及下級階層而創,雖非公共語,但為一般大衆所使用而成為國民語言

三、1910年代就有韓語的讀物,精英雖然仍閱讀漢文書籍,基本上仍以韓語作為知識圈語言。

四、識字率,根據總督府統計,1910年約20%1920年約30%1940年約50-60%

˙啟發:閱讀讀物的系列整理

 

蔡盛琦(國史館研究員)

˙不穩文書相當於反動書籍

˙1945年之後臺灣的出版市場,短暫大量引介過中國書籍,1949年後受政治力影響,大陸書一律查禁。1954年則因為大學在台復校,教科書需求之故,有大量翻印的現象,並進而造成地下出版社的出現ex明倫出版社。

˙針對查禁的因應措施:更改出版項。並造成其後文獻的混亂。

 

韓教授回應:「不穩」最早出現在杜甫的詩,指因蟋蟀教授造成睡眠不安穩的狀況。

透過臺灣、韓國的例子可以發現啟蒙需求的慾望是無法被遏制的。

Ex:李明博上台後,韓國社會相對保守,李更頒布軍人禁止閱讀的書目,其目錄標題即為「不穩書籍」。可見殖民地之影響至迄今。

 

吳佩珍:

˙1920年代日本興起大衆文藝化論爭,就意識形態掛帥或內容有趣以吸引大衆的創作方向作討論。

最終以意識形態掛帥告結。(共產國際下達指令)

˙楊逵〈藝術是大衆的〉一文中的「大衆」身影仍顯模糊。其不考量讀者市場的成形問題,只樂觀相信普羅作品會持續出現。

˙臺灣與朝鮮對於大眾化的討論,可顯見當中的力學問題。

 

回應:

意識形態、策略、方法作為普羅文學運動的優先問題(普遍原則),致使亞洲各國的運動有著均質化的現象,但是細節看來共產國際的指令並非成功貫徹到韓國,因為韓國文化主着化的影響使然。

瞿秋白的中國文藝大眾化的論述,也呈現共產國際無法影響中國革命,近似韓國。

˙中國革命成功、日本、韓國失敗。

 

陳芳明:

˙文藝生態:1930年代臺灣的藝術大眾化論爭因為語言問題更顯複雜。

˙福本主義在韓國的傳播狀況?

殖民地文化比較的課題。「殖民性」研究往往並非從殖民地出發,其研究內容的完整性值得質疑。韓國的社會運動史研究缺乏知識份子的閱讀史研究,故現階段無法解明思潮的傳播狀況。

 

問題與討論:

一、「内閱」空間

內閱是檢閱官與出版商的協商機制,但韓國很少這種例子。

國家檢閱畢竟無法超越資本主義,因為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環環相扣,所以檢閱形成內部矛盾。而内閱便是解決、調整其矛盾的方法。

二、檢閱的禁書目錄、標準、人力負擔

目前僅知檢閱過程相當細膩,對檢閱官而言是相當過勞的。

1930年代臺灣新民報上仍有刊登偏左翼、革命的作品,其意義為何?

à此一現象彰顯出臺灣的「文域」比較寬鬆。

文域:法域容許敘述的可能性之界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r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