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飛鳥井雅道,日本プロレタリア文学史論』,東京:八木書店,1985.11.20。
目次:
序章 思想˙感覺˙文體
    一、一九一一年的問題
    二、「坑夫」のおかれた場所
    三、「海上生活的人」與「蟹工船」
第一章 普羅列塔文學運動的時期區分
    一、「時期區分」的必要
    二、「出發點」是什麼?
    a.「近代思想」的條件
    b.「播種者」的狀況
    三、「第二期」的問題與有效性
    a.「文藝戰線」的發刊
    b.新作家的登場
    c.朝向再統一的機運
    四、「展開」與「崩壞」的時期
    a.「展開」的內容
    b.「崩壞」與長谷川一郎的意義
第二章 一九二七、八年的情況
    一、問題所在
    二、震災與文化運動的再出發
    三、福本主義的導入與分裂的時代
    四、一九二八年的「統一」的內容
第三章 作家同盟的轉換期˙一九三一~三三年
    一、一九三一年的藏原惟人
    二、克普活動的條件˙一九三二年前半
    三、作家同盟的實態˙一九三二年後半
    四、社會主義寫實主義論爭與作家同盟˙一九三三年
    五、結語--唯研與作家同盟
第四章 普羅列塔利亞文化運動末期的「政治與文化」
    一、前言
    二、藏原理論的背景
   a.革命的「迫切」
  b.蘇維埃文学的動向與文學理論
    三、蘇維埃的社會主義寫實主義
第五章 平野謙的登場--一九三零年代為中心
    一、批判者的無效性
    二、處女作之際
    三、「リンチ事件」と「断層」論
  四、高見順論˙伊藤整論、以及中野重治
第六章 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火野葦平為例
    一、前言
    二、兵隊作家的出身及其作品
    三、結語

書後章

此篇主要是摘錄第一章時期劃分的內容:p.21-84
p.21普羅文學,根據第二回國際革命作家會議的報告「關於對同志松山的在日普羅列塔文學運動報告之決議」,僅承認從1928年發刊「戰旗」與藏原惟人提倡「普羅列塔利亞寫實主義」為展開。

A. 第一期

p.25 大杉榮、荒寒村同人所組成的《近代思想》以及小牧近江等人組成的《播種者》。雜誌表面上採取文藝運動的形式,但實際上是政治運動的準備。

    p.30 若要評價日本近代普羅文學運動,幾乎都從大杉‧荒畑二人創辦的《近代思想》開始。大杉榮的<本能與創造>(創刊號)、<創造的進化>(第七號、1913.4)、<生的擴充>(1913.7)、<生的創造>(1914.1)這些評論,乍見下雖然具有社會性評論性質,但是其評論乃是文學性創作的基礎理論。

    p.33 換言之,革命性、看似並非文學雜誌型態的《近代思想》,實質上是真正保有文學性質的刊物。
 這也就是之所以《近代思想》是普羅文學運動起點的原因。

    p.35 山川集團的左派是從美國傳至日本的路線,小牧集團的左派是從經由法國,持第三國際路線。因此《播種者》與其說是山川派雜誌,毋寧是超越山川的第三國際的直系雜誌。
    p.43 不論是大杉榮、荒寒村創辦的《近代思想》,還是從文壇文學脫逸的《白樺》、《青鞜》,都致力於「無產階級」與「文學」雙方的兩立。這些雜誌,在這層意義上是社會主義運動的結點,也是文學運動的結點。
    p.87 《播種者》的運動於1920年代初比起社會主義政黨運動性質,毋寧更接近於柔軟路線。隨著大正自由的風氣、普羅文化運動的興起,此際的運動或許比其他時期來得更為豐富。但歷經大震災後,文化至上主義「後退」,改為極左的政治乃至於「共產黨」至上主義的路線,都影響了普羅文學運動的發展。
 

B. 第二期

    p.26 關東大地震之後的《文藝戰線》,以及從其中分裂出來的《普羅藝術》、《前衛》等雜誌之百花齊放的時期。此際為運動型態最為有效的時期。
    p.43 第二期、政治與文化運動分化、自立化最為豐碩的時期。(p.45因為大震災、民本主義者被逮補、大杉榮虐殺事件,致使危機感強烈、運動的分離化)
    p.47 大正十三年創立《文藝戰線》可
是開始了純粹的社會主義文學運動。文藝與運動分業體制。
    p.56 普羅文學運動的不幸:福本主義的滲透,致使好不容易以本格文學型態活動的普羅運動內部產生了政治上分裂。
    p.57 對福本主義編輯部同人而言,文藝上仍採用共同戰線。
   
    大正十五年之時,青野季吉提出《自然生長與目的意識》,指出普羅文學乃是從勞工大眾之間所自然
生的文學,而文學必須具有革命這類明確的目的意識。而普羅文學也從這時候開始排除了無政府主義者,或是基督教性質的社會主義文學者,急速的轉型為由馬克思主義者為中心的革命文學。
    p.63 福本主義的體質:普羅文学的主流仍是支持日本共產黨的一種運動機能。

    p.89 1924創刊的《文藝戰線》,其成員、發刊語、綱領幾乎可視作為《播種者》的復活。

C. 第三期

    p.26 不畏19283月的鎮壓,依然公然地以半非合法展開活動的《戰旗》、《納普》、《普羅列塔利亞文學》、《文學新聞》等雜誌。也就是19285月到1933年這段時期。
    這個時期普羅文學受到馬克思主義的中心思想,以及蘇聯的第三國際的指令所影響,在其指導下的日本共
黨的政治方針受到了強烈的影響。最後分裂成了兩邊,一邊是集合了激進的馬克思主義文學家的納普(全日本無產者芸術連盟)及雜誌《戰旗》,另外一邊則是集合了勞動者出身的作家群的《文芸戰線》派(勞農芸術家連盟)。《文芸戰線》派多是勞動者出身的文學家,《戰旗》派則是東大出身的激進派知識份子。
 

D. 第四期

    p.26 1933年夏天,所謂普羅文學的崩壞期以及轉向的時代。起因於日本當局強化對左翼運動的取締。 
    p.82 1934-35年間的理論性論爭,可以再劃分成四個分野:
(1)實作者,中野重治、高見順等人作品
(2)關於運動的「組織論」,基本層面的再檢討的鹿地、池田壽夫。
(3)以恩格斯書簡的發表為契機,進行文學史再檢討。
(4)運動論當中的藝術論、認識論。例如長谷川一郎的「藝術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r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